他在地下 23 米的南京,追光 33 年
現(xiàn)代快報訊 (記者 徐紅艷)當?shù)孛嫔宪囁R龍、人來人往,地下則有肩負使命的他們往來穿行。一年 365 天,這群 " 地下工作者 " 有 250 多天都要在陰暗潮濕的地下度過,為城市制造光明。
" 地上地下好比兩個世界,每次我從地下二三十米的井口上來時,看到城市燈火通明,街道車水馬龍。這滿眼的繁華,讓我感覺特別滿足,特別自豪。"
這是一名電纜安裝工人的心里話。今年 55 歲的陳德風是國網(wǎng)南京供電公司蘇逸電纜部主管,全國勞模、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。從事電纜安裝已經(jīng) 33 年。
1986 年從部隊退伍后,不服輸?shù)木褡岅惖嘛L迅速從電纜 " 門外漢 " 成長為技術專家,這期間他足足記下了 30 多本筆記。
20 世紀末前后,國內(nèi)的電纜行業(yè)尚處于起步階段,安裝核心技術 " 受制于人 "。
"90 年代,我們也參與了日本、澳大利亞在南京的電纜工程,但當時被隔離在日本人設置的‘小棚子’外面,偶爾傳遞工具,不能上手。" 這讓年輕的陳德風立下了 " 要國人自己做電纜安裝 " 的遠大志向。" 只要我們肯學敢干,不比外國人水平差!" 陳德風暗暗攢著勁,主動向外國專家學習,刻苦鉆研,只為早日實現(xiàn)國人獨立進行電纜安裝的夢想。
1999 年,南京要建首個市內(nèi) 220 千伏變電站。" 當時電纜及附件都是日本人生產(chǎn)跟安裝。他們講光做附件就要一年。但我們等不了。"
陳德風說,當時日本人根本不相信中國人自己能干,但他偏不信。陳德風和隊員們對照圖紙編制安裝流程,反復試驗,六個月就制作完成了。質(zhì)量到現(xiàn)在還是一點問題都沒有。
制作一個電纜中間接頭,有數(shù)十個工序,上百個動作,要連續(xù)作業(yè) 6 個小時。陳德風和隊員們需要手夾玻璃片刮電纜涂層。刮一圈就要上千次,一天下來揮動手臂要上萬次。時間一長,拇指就變形了。33 年來,陳德風和隊員們用變形的大拇指,馴服了一條條地下電纜金龍。這期間,陳德風直接負責重點大型電纜工程 26 項,敷設高壓電力電纜 2967.36 公里,為城市節(jié)省土地資源約 1600 畝,折合土地價值約 11 億元。
這些年來,從拉閘限電到供需平衡,從電力匱乏到堅強電網(wǎng),電力行業(yè)經(jīng)歷了翻天覆地的變化。這背后離不開陳德風和隊員們的創(chuàng)新接力跑。電纜槽盒的優(yōu)化、智能井蓋的研發(fā)、電纜伸縮節(jié)等陳德風勞模創(chuàng)新團隊的專利成果相繼面世,填補了國內(nèi)多項技術空白。
(編輯 高淼 范文靜 李蔚蔚 張愛紅)
責任編輯:吳麗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