鎮(zhèn)江西津渡
摘要:鎮(zhèn)江西津渡位于鎮(zhèn)江城西的云臺山麓,是依附于破山棧道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跡。西津渡古街是鎮(zhèn)江文物古跡保存最多、最集中、最完好的地區(qū),是鎮(zhèn)江歷史文化名城的“文脈”所在
鎮(zhèn)江西津渡位于鎮(zhèn)江城西的云臺山麓,是依附于破山棧道而建的一處歷史遺跡。西津渡古街是鎮(zhèn)江文物古跡保存最多、最集中、最完好的地區(qū),是鎮(zhèn)江歷史文化名城的“文脈”所在。這里共有文物保護單位 12 處,其中國家級文物保護單位 1 處,省級文物保護單位 2 處。
古時候,這里東面有象山為屏障,擋住洶涌的海潮,北面與古邗溝相對應,臨江斷磯絕壁,是岸線穩(wěn)定的天然港灣。六朝時期,這里的渡江航線就已固定。規(guī)模空前的“永嘉南渡”時期,北方流民有一半以上是從這里登岸的。東晉隆安五年 (401) ,農民起義軍領袖孫恩率領“戰(zhàn)士十萬,樓船千艘”,由海入江,直抵鎮(zhèn)江,控制西津渡口,切斷南北聯系,以圍攻晉都建業(yè)(今南京),后被劉裕率領的北府兵打敗。公元 684 年,唐高宗李治駕崩以后,皇后武則天臨朝稱帝,徐敬業(yè)、駱賓王等在揚州發(fā)動武裝暴動,駱賓王寫下了傳誦千古的著名檄文《為徐敬業(yè)討武 曌 檄》,一時天下震動。兵敗后,徐敬業(yè)、駱賓王等渡江“奔潤州,潛蒜山下”。宋代,這里是抗金前線,韓世忠曾駐兵蒜山抗御金兵南侵。千百年來,發(fā)生在這里的重要戰(zhàn)事有數百次之多。西津古渡依山臨江,風景峻秀,李白、孟浩然、張祜、王安石、蘇軾、米芾、陸游、馬可· 波羅等都曾在此候船或登岸,并留下了許多為后人傳誦的詩篇。 西津渡古街全長約 1000 米 ,始創(chuàng)于六朝時期,歷經唐宋元明清五個朝代的建設,留下了如今的規(guī)模,因此,整條街隨處可見六朝至清代的歷史蹤跡。西津渡,三國時叫“蒜山渡”,唐代曾名“金陵渡”,宋代以后才稱為“西津渡”。這里原先緊臨長江,滾滾江水就從腳下流過。清代以后,由于江灘淤漲,江岸逐漸北移,渡口遂下移到玉山腳下的超岸寺旁。當年的西津古渡現在離長江江岸已有 300 多米距離。三國時期,這里曾駐有孫權的東吳水師,唐代以后這里更是專門派有兵丁守衛(wèi)巡邏。宋熙寧元年 (1608) 春,王安石應召赴京,從西津渡揚舟北去,舟次瓜洲時,即景抒情,寫下了著名的《泊船瓜洲》詩:京口瓜洲一水間,鐘山只隔數重山。春風又綠江南岸,明月何時照我還。元朝時意大利著名旅行家馬可 · 波羅從揚州到鎮(zhèn)江來,也是在西津渡登岸。由此可見,至少從三國時期開始,西津渡就是著名的長江渡口。鎮(zhèn)江自唐代以來便是漕運重鎮(zhèn),交通咽喉。西津渡則是當時鎮(zhèn)江通往江北的惟一渡口,具有極其重要的戰(zhàn)略地位,自三國以來一直是兵家必爭之地。陸游途徑西津渡時,曾對渡口每日運送上千的兵源感嘆不已。清代詩人于樹滋所寫的詩更道出了西津渡口人來舟往的繁忙景觀:糧艘次第出西津,一片旗帆照水濱。穩(wěn)渡中流入瓜口,飛章馳驛奏楓宸。
責任編輯:李敏